老色鬼永久精品网站

臨江街道城鄉一體化安置小區項目

臨江街道城鄉一體化安置小區項目

項目名稱:臨江街道城鄉一體化安置小區項目
建設單位:杭州大江東新城開發有限公司
項目金額:672070元
臨江安置房工地開放日是項目與街道、村民代表的溝通機制,于2018年8月建立。該機制明確蕭東村、東莊村為項目對接人,保障溝通有序、有效;村民代表采取每月輪換制,讓更多的人參與;項目關鍵施工節點、重大設備選型,事先通知村民代表,保障村民代表的項目建設知情權。
該項目總建筑面積約20.1萬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積14.2萬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積5.9萬平方米,由10幢高層住宅及1幢配套用房組成,共有住宅1167套。目前項目處于主體工程施工階段,預計2021年4月竣工。
作為錢塘新區重要的安置房項目,自2017年底開工以來,該項目始終執行建筑施工質量和安全管理高標準,確保綠色施工、文明施工、安全施工,不忘初心,建設高品質安置房,牢記使命,讓老百姓住得放心、住得安心。

一  工程概況

臨江街道城鄉一體化安置房項目基坑監測及樁基檢測服務位于杭州大江東產業集聚區。本工程±0.000相當于1985國家高程7.300米。建設用地面積:55933平方米。一期建筑用地面積:37704平方米,其中局部地下二層用地面積:2607平方米;二期建筑用地面積:18229平方米。建筑用地周長:953米。一期建筑用地周長:821米,其中局部地下二層用地周長:288米;二期建筑用地周長:685米。基坑圍護樁和支撐部分周長:55米。基坑深度:地下一層底板底標高-6.100m(相對0.000標高)。局部地下二層底板底標高-9.800m(相對0.000標高)。樁基設計等級為甲級。

該工程基礎形式為樁基承臺基礎,樁型為預制樁和鉆孔灌注樁,工程樁預制樁,樁徑為500mm,樁身砼強度為C80,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為850kN。設計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為260kN。工程樁鉆孔灌注樁,樁徑為600mm和700mm,設計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為3000kN和3600kN。設計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為1300kN。

二  檢測技術依據

(1)設計圖紙;

(2)《巖土工程勘察規范》(GB50021-2001)2009年版;

(3)《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

(4)《建筑地基檢測技術規范》(JGJ340-2015);

(5)國家其他檢測、測量規范和強制性標準;

三  檢測內容及要求

3.1基樁低應變動力檢測

3.1.1檢測目的及數量

檢測樁身結構完整性,評估樁身質量等級(含樁端);在樁底信號清晰的前提下,根據基樁平均波速推斷有效樁長。

3.1.2檢測前期準備工作

測試前將樁頂不合要求的樁頂砼鑿去,保持樁頭平整、干燥;以便測試時傳感器與樁頂面能更好地耦合,確保測試數據的準確性。施工單位應提供試驗樁的施工記錄、樁位平面圖、地質報告,并填寫現場測試員提供的基樁測試基本情況登記表。

此圖像的alt屬性為空;文件名為2019121308384779.png

3.1.3檢測原理及方法

反射波法的檢測原理是以一維彈性桿件的應力波理論為基礎的。由一維波動理論可知,應力波從一種介質向另一種介質傳播時,其波阻抗比N、反射系數F為:

 N=(ρVcA)1/(ρVcA)2

F=(1-N)/(1+N)

式中:ρ—樁身材料(砼)密度(kN/m3);

          Vc—樁中應力波傳播速度(m/s);

          A—樁身的橫截面積(m2)。

由于應力波的反射是由材料的波阻抗比發生變化而引起的,故由上式可知,若樁身介質密度ρ或樁身橫截面A發生變化時,則會使入射波產生反射。測試時,在樁頂錘激力的作用下,產生一彈性壓縮波,此波以波速Vc沿樁身向下傳播,當遇到樁身截面變化或者樁身介質密度變化時,入射波將產生反射和透射,反射信號由安裝在樁頂的傳感器接收,通過基樁動測儀采集信號,再送到計算機由專用軟件進行綜合分析,根據處理后的時域波形圖和頻譜圖,則可判斷樁身是否有缺陷及缺陷的類型、位置和缺陷程度,由樁端反射波到達傳感器的時間ΔT可算出樁身介質的波速。樁身介質的波速Vc和樁身缺陷的深度Li,分別按下列公式計算:

Vc=2?L/ΔT

Li=0.5?Vcm?ΔTi

式中:L—樁長(m);

Vc—基樁樁身材料的波速(m/s);

Vcm—同一工地內樁身材料的平均波速(m/s);

ΔTi—樁身缺陷Li部位的反射波到達時間(s)。

低應變反射波法檢測基樁質量具有全面、快速、經濟、準確等優點,特別對檢測縮徑、夾泥、空洞、斷樁等樁身缺陷頗為靈敏。其檢測系統示意圖如下:

此圖像的alt屬性為空;文件名為2019121308385612.png

3.1.4檢測儀器及設備

檢測所用儀器為武漢巖海工程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RS-1616K(S)型基樁動測儀,配LC型加速度傳感器(幅頻線性寬度為2~10000Hz);

3.1.5基樁質量評定等級及標準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 JGJ106-2014,評定樁身質量等級分為四類,如表1。            

                      表1

等級標準
Ⅰ類樁完整樁,無缺陷,樁身砼波速值正常
Ⅱ類樁樁身有輕微缺陷,不會影響樁身結構承載力的發揮
Ⅲ類樁樁身有明顯缺陷,對樁身結構承載力有影響
Ⅳ類樁樁身存在嚴重缺陷,對樁身結構承載力有嚴重影響

3.1.6檢測流程

(1)資料分析:工程資料(包括工程地質概況)、土層參數及綜合柱狀圖、施工過程及記錄資料、樁形尺寸及分布圖。

(2)檢測系統聯結調試與傳感器安裝。

(3)動測參數選取:樁長、樁徑、樁身砼強度等級、采樣間隔。

(4)用激振材料沖擊樁頂進行觸發采集,數據一致性較差時,應進行重復采集,若隨機噪聲過大或樁尖反射信號太弱,則可采用時域平均法進行完整性診斷。

(5)低應變完整性分析和缺陷定位,若無缺陷則可到此為止,有缺陷則進入下一流程進行定量分析。

    (6)低應變反射波法定量分析,包括樁的缺陷(等效截面比或阻抗比)與土層阻抗參數的定量分析。

3.1.7人員安排

 測試技術員 3名

3.1.8 報告提交方式及報告內容

檢測結束后三天內告知測試的初步結果,七天內提交正式報告;報告一式四份,由單位總工批準。正式報告包含以下內容:

1、委托方名稱、工程名稱、地點、建設、勘察、設計、監理和施工單位,基礎、結構型式,層數,設計要求,檢測目的,檢測依據,檢測數量,檢測日期;

2、地質條件描述;

3、受檢樁的樁號、樁位和相關的施工記錄;

4、檢測方法、檢測儀器設備,檢測過程敘述;

5、樁身完整性描述,包括缺陷位置、性質及類別;動測實測曲線圖;

6、結論及建議。

3.2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

3.2.1試驗目的及數量

通過試樁確定單樁豎向抗壓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3.2.2設備的選定

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結合經濟成本考慮,本次靜載荷抗壓試驗采用“傘形架和平臺架機械堆土”法,以現場取土作為試驗荷載,土重量不小于為相對應試樁試驗荷載的1.2倍。

此圖像的alt屬性為空;文件名為2019121308394395.png

單樁豎向抗壓靜載試驗裝置示意圖

1、按工程實際情況,進行抗壓試驗,以平臺架自重及土為抗壓試驗的重力源,平臺架中心與試樁中心之間放置千斤頂(試驗前平臺架與千斤頂之間懸空)作為加載的反力源。

2、反力源:由油壓千斤頂及液壓電動油泵組合輸出。荷載采用連接于千斤頂的壓力表測定。試驗前經壓力機標定的千斤頂壓力-油壓表讀數關系,確定本次試驗各級加載的油壓表讀數。

3.2.3試驗方法:

試驗根據《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106-2014)規范中有關靜載荷測試要求及業主要求執行,試驗標準和方法如下:

1、試驗開始日期,接業主通知后48小時內進場試驗。

2、加載方法:采用快速維持荷載法,測讀時間如下:

   (1) 每級荷載施加后維持1h,按第5、15、30min測讀樁頂沉降量,以后每隔15min測讀一次。

   (2) 測讀時間累計為1h時,若最后15min時間間隔的樁頂沉降增量與相鄰15min時間間隔的樁頂沉降增量相比未明顯收斂時,應延長維持荷載時間,直至最后15min的沉降增量小于相鄰15min的沉降增量為止。

   (3) 卸載時,每級荷載維持15min,按第5、15min測讀樁頂沉降量后,即可卸下一級荷載。卸載至零后,應測讀樁頂殘余沉降量,維持時間為1h,測讀時間為第5、15、30min。

3、終止加載標準:

a. 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5 倍,且樁頂總沉降量超過40mm 。

b. 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沉降量大于前一級荷載作用下沉降量的2 倍,且經24h 尚未達到相對穩定標準。

c. 已達到設計要求的最大加載量。

d. 當荷載-沉降曲線呈緩變型時,可加載至樁頂總沉降量60~80mm;在特殊情況下,可根據具體要求加載至樁頂累計沉降量超過80mm 。

4、單樁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的確定

a. 根據沉降隨荷載變化的特征確定:對于陡降型Q 曲線,取其發生明顯陡降的起始點對應的荷載值;

b. 根據沉降隨時間變化的特征確定:取曲線尾部出現明顯向下彎曲的前一級荷載值;

c. 出現第4條b款情況,取前一級荷載值;

d. 對于緩變型Q 曲 線可根據沉降量確定,宜取S=40mm 對應的荷載值;當樁長大于40m 時,宜考慮樁身彈性壓縮量;

e. 當按上述四款判定樁的豎向抗壓承載力未達到極限時,樁的豎向抗壓極限承載力應取最大試驗荷載值。

3.2.4提交試驗成果

  • 樁頂荷載-沉降關系,即Q-S曲線;
  • 每級荷載下樁頂沉降隨時間的變化關系,即s-lgt曲線;
  • 評價在設計承載力標準值荷載下樁頂實測沉降是否正常;
  • 判定在設計要求最大加載下樁是否達到極限承載力狀態。

3.2.5現場準備工作

試樁樁頭宜保持水平并需進行加固處理,應在原樁頂鑿清浮漿后接駁澆灌鋼筋混凝土樁頭,接樁后樁頂面應保持水平且低于地面60cm,對于樁徑小于1000mm的樁需將樁頂直徑擴大至1000mm,試樁頂部需加配φ10 的60×60鋼筋網3層,其層距為40~70mm;樁頭主筋應全部直通至樁頂砼保護層之下(距樁頂砼4~7cm),各主筋應在同一高度上;混凝土的強度宜比原樁強度提高1~2級,混凝土粗骨料粒徑不應大于20mm。

此圖像的alt屬性為空;文件名為2019121308395914.png

注: 需在樁身頂部1倍樁徑范圍內加鋼箍抱緊,以防止樁頭爆裂。

3.3單樁豎向抗拔靜載試驗

3.3.1試驗目的

通過試樁確定單樁豎向抗拔承載力特征值是否滿足設計要求。

3.3.2試驗設備

千斤頂、反力鋼梁、高壓油泵、百分表等,裝配方式見豎向抗拔靜載荷試驗裝置示意圖。

此圖像的alt屬性為空;文件名為2019121308404040.png

豎向抗拔靜載荷試驗裝置示意圖

荷載與沉降的量測儀表:試驗采用千斤頂加載,由一臺油泵供壓,荷載采用連接于千斤頂的壓力表測定。試驗前經壓力機標定的千斤頂壓力-油壓表讀數關系(千斤頂標定證書)。以樁周土配合路基板作為抗拔試驗的反力源,2000kN千斤頂一個作為試驗加載的荷載源。

3.3.3試驗方法

本次試驗采用慢速荷載維持法,具體操作按照國家行業標準《建筑基樁檢測技術規范》(JGJ 106-2014)的有關規定。

1、加載與卸載分級

根據規范要求,按試樁最大靜壓荷載分十級加載,其中第一級為試驗極限荷載的20%,以后每級為試驗極限荷載的10%。卸載分5級。

2、沉降測試及穩定標準

施加每級荷載后,第5、15、30、45、60min分鐘測讀變形值各一次,以后每隔30分鐘測讀一次。

根據規范規定,當樁每一小時內的變形值小于0.1mm,并連續出現兩次(由1.5小時內連續3次觀測值計算),本級荷載作用下樁的變形即被認為達到穩定,并可進行下一級加載。

3、暫停和終止加載條件

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即可暫停或終止加載:

a. 樁頂荷載為樁受拉鋼筋總極限承載力的0.9倍;

b. 某級荷載作用下樁頂變形量為前一級荷載作用下的5倍;

c. 累計上拔量超過100mm;

d. 達到最大抗拔試驗值。

3.3.4 提交試驗成果

1、上拔荷載-樁頂上拔量關系,即U-δ曲線;

2、每級荷載下樁頂上拔量-時間對數關系,即δ-lgt曲線;

3、評價在設計承載力荷載下樁頂實測上拔量是否正常;

4、判定在設計要求最大加載下樁上拔量是否達到極限承載力狀態。

3.3.5 現場準備工作

段落

試樁主筋應露出樁頭,采用地基土適當加固并配合路基板作為抗拔試驗的反力源,反力系統承載力特征值不小于抗拔試驗值的1.2倍。

相關

QR code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